一、历史沿革
儿科教研室随1947年大连医学院的建立而建立,后来随学院于1969年南迁到遵义,到目前为止儿科教研室已经有7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其发展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69-1984年)
南迁初期,虽然教学条件差,但仍有夏经教授、赵松桥教授等在全国儿科界有名的教授,师资力量较强,儿科学在全国均有较大的影响。当时教师从严治教,儿科学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1983年和1984年全国医药院校毕业生统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瑞氏综合征的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夏经教授于1983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参加了卫生部统编教材儿科学中瑞氏综合征等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编写。
第二阶段(1984-1999年)
由于1983年遵义医学院大量人员回迁大连,儿科教研室绝大部分教师调回大连,儿科师资力量受到重大影响,儿科教研室处于非常艰难时期,当时儿科教研室主任带领下,儿科全体教师,克服困难,不断学习、总结提高,同时在困难中发展和进步,通过以科室培养为主,采取外出进修,攻读硕士、博士,经过二十余年不断努力,儿科教研室在教学、医疗、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课程完成了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基础建设,即规范了儿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案、习题及考试方式等,为儿科学课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在临床教学检查中儿科诊疗实践考核中,我教研室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优秀教研室”的称号,在其后每年的临床教学检查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好评。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研室于2001年取得了儿科学硕士点授权资格,儿科的教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立了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彻底转变了先前教师人数少且职称低的情况,为儿科教研室今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经过不断努力,教研室规范了儿科学课程建设,制定了教学大纲、见习大纲、实习大纲;完善集体备课、试讲制度、评教、反馈,考试管理,规范教学内容、教案、习题及考试方式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内与课程外的不断整合和优化,做到重点精讲。在教学中贯彻学院“坚持弘杨长征精神,重视实践教学,为基层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在课程选择上对本地区的常见病种重点讲述,为今后服务基层打下好的基础。注重学生“三基三严”的培训,实习期间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到基层服务时能较快独立处理病人。
儿科学2007年获遵义医学院精品课程。近年来多名教师获院级、校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称号,在遵义医学院授课比赛中,儿科教研室积极选派教师参赛,获得一等奖、三等奖等荣誉。教材选用上有规范的程序和论证,目前选用卫生部统编材《儿科学》第八版,此教材全国大多数医药院校均选用该教材。谈漪教授等参加了全国12所医药院校协编教材《儿科学》第一版和第二版的编写。同时教研室多名教师参加了实习医师手册儿科部分的编写,曹云涛教授参编了《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临床培训指导手册(儿科部分)》,束晓梅教授参编了《中医美容学》和《儿科学(案例式教材)》,何志旭教授副主编、陈艳教授参编了高等学校“十四五”医学规划新形态教材《儿科学》第三版。实践教学建设初见成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多媒体教学设施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拓展了教学空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教研室现状
教研室教学与师资全部来自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4年由贵州省卫计委正式授牌为“贵州省儿童医院”,现设置11个正科级建制,下设血液肿瘤、神经、呼吸、消化、肾脏、PICU、心血管、风湿、免疫、遗传、内分泌、新生儿、儿童康复、小儿矫形外、小儿普外、小儿新生儿外、小儿普胸、小儿泌尿外及儿童保健19个亚专业。儿科学专业自2018年开始招生,儿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理论扎实,临床工作能力强的综合型医学生。今年即将为社会输送第一届儿科专业毕业生,以为更多用人单位输送儿科医师,进一步充实儿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目前我校儿科学在全国知名儿科学家何志旭、束晓梅、陈艳教授的带领下,在临床、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好知名度的一流专业建设单位。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贵州省儿童医院)拥有一大批技术精湛的临床及科研人员,在岗职工42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45人,博士后2人,博士15人,在读博士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核心专家2人,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层次人才1人,“百层次”人才1人,“千层次”人才3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遵义市管理期内市管专家3人,遵义市158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1人,第二层次专家2人。担任全国主委3人次,是贵州省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担任全国委员、省级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50余人次。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贵州省儿童医院)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贵州省研究生工作站建站单位、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基地、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贵州省小儿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贵州省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重点专科、小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多次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在2022年首届全省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大赛中,儿科住培基地荣获团体一等奖,教师一等奖,住培学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人获得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二等奖。儿童疾病诊治能力居省内一流水平。儿科学获批贵州一流本科专业、省级“金课”、国家级一流课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分中心培育对象,何志旭教授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儿科学》第三版,陈艳教授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儿科学》第三版,李同欢教授参编著作4部。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项,获批院级教学改革项目11项,发表教学论文17篇。何志旭教授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陆伟教授获得省级“金师”荣誉称号,30余人次获院校级教学奖励或荣誉。研究生黄成双受邀参加美国血液学年会并获论文摘要奖;30余人次研究生获得全国、全省优秀论文奖、优秀毕业生、优秀住培医师和三好学生等荣誉。同时还承担对口帮扶支援工作,定点扶持医院50余家,与全省上百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和数百家乡镇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合作关系,下乡帮扶900余次,为培训全省儿科基层医生2500余次。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贵州省儿童医院)5年内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获批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市厅级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是贵州省儿科学中省获奖数最多、质量最高的医院。获批教育部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中心,获批贵州省儿科领域唯一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获奖项数及获得课题资助金额居全省儿科首位。
儿科教研室在本科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每任教研室主任及教研室副主任均深入了解本科教学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并落实本科教学的具体措施和计划。教研室主任定期组织召开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与所有教师充分沟通交流,了解教学方面与师生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高度的重视、主任主抓和全体教师落实的共同努力,儿科教研室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本科教学氛围,教师们更加重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本教研室加强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教师外出培训和发展机会,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同时,也加强对本科教学的监督和评估,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国之大家,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儿科学教研室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争做“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争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德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名族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儿科学教研室
2023.07